原创:粪球 来源:话库
关于教育减负,似乎从我小的时候就在提,这一提就是几十年,现在还在提。尤其前段时间,教育部长一句“宝宝不高兴,后果很严重”更是刷了屏,教育减负又到了风口浪尖。
部长本是调侃,可听了部长的话,我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,一个事情坚持了几十年,不但没有成功,反而问题更加严重了,这说明什么呢?
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,遇到类似的问题,无非两种解释:
1、方法有问题,一错再错,恶性循环;
2、不得人心,失道寡助,脱离人民群众实际需要。
据我观察,在这件事上,舆论是两极分化的,媒体都是鼎力支持、摇旗呐喊的,而自媒体普通人却多半是愤怒抵制、冷嘲热讽的。
反应强烈的,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处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家长,他们是最直接受影响的人群,一二线城市、30-40岁、社会中坚力量、人生和事业的爬坡期、中年危机的焦虑日益激增,而这群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——所谓的“中产阶及”。
高不成,低不就
按照比较“权威”(百度百科)的说法:中产阶及(或中产阶层),是指人们低层次的“生理需求,安全需求”得到满足,且中等层次的“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”也得到了较好满足,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“自我实现需求”的阶及(或阶层);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,所以中产阶及主要由“中产家庭”组成。
换成人话,就是说生活状态已经从解决温饱上升到了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上,但是太贵的又只能想想。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小康吧。
目前对于中产阶及的定义还没有特别准确的标准,但大约应该是年收入在10-50万之间的人群,如果是狭义到一二线城市的话,这个标准应该在30-50万之间。
瑞信说,中国已经有超过2亿的中产阶及了,而《经济学人》预计,到2020年,中国中产阶及人口将超过4.7亿。
我的天哪,也就是说,一半的中国人都是中产阶及了!
这盛世如你所愿呀,啧啧。
中产阶及就是伪命题
按理说,大家收入高了,生活水平高了,应该是好事呀,毕竟大家都富裕了。
可是,是“富”还是“负”呢?
这些年,人均收入确实在增加,但是增长率日趋平缓,并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,而贷款增长率却远超收入增长率。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7月全国住户存款余额只有68万亿,平均到中国13亿人就身上每个人的存款余额还不足5万。
房贷、车贷、各种贷,耗干了全民的积蓄。
也可以这样说,所谓的中产阶及完全是建立在负债上的。
全都是泡沫,只一刹的花火。中产阶及正是花火燃尽后的PM2.5。
所以之前网上热评,公司的苦活累活都可以给这群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,他们不敢辞职。
中产阶及就是这么脆弱,所以他们才焦虑。
教育减负消灭中产阶及的财富
中产阶及的焦虑在于他们缺乏安全感。
如今的中国日新月异,人才成长的速度飞快,一波与一波的年轻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。
而30多岁的中年人,事业已经触到天花板,又要担心屁股后面汹汹而来的生力军,眼看着上不去了,可是还随时会跌下来。
除了事业,家庭也是焦虑的源泉。
房贷车贷已经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,如今,教育又在他们身上剌了一刀。
学校的负担是越来越小,放学越来越早,功课越来越少,可是上升通道也越来越缥缈。
减负越来越像吃大锅饭,可该吃小灶的人还是会吃小灶。
刚刚站起来的中产阶及,财富都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打拼和积攒起来的,又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孩子随波逐流。
为了让孩子依然能够有个美好的未来,学校不教,只能找别人教,有需求就有市场,大量的教育机构,线上的、线下的,培训的内容只有你想不到的,没有市场提供不了的。
2017年,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占比已经将近30%
如果再加上医疗,那么住房、医疗、教育这三座大山又重新压在了中产阶及的头上。
中产阶及的财富就这样被进一步被吸干。
教育减负消灭中产阶及的阶及(“富人”的数量)
最近总有人谈阶及固化,似乎这好像是什么新鲜事。
其实历朝历代,开国的时候大家都是白板,均贫富,可是随着发展,财富和权力只会更加的集中,所以每每学历史都会看到土地兼并愈演愈烈,才引发栋荡。
不过,看似土地是核心价值,但是顶层阶及的法宝从来都没变过,那就是知识垄断,教可以教的人,学可以学的东西,这才巩固统治的核心。
减负不仅仅是减掉的是教育的内容,减掉的更是教育的资格、上升的通道,等着的还有紧闭的阶及大门。
最好的教育资源永远只会留给顶层阶及,而减负正是要掐灭中产阶及的痴心妄想。
所谓的中产阶及本来就是夹板层,恰巧赶上了社会快速发展的红利,才勉强成为一个阶及。
可这个阶及是那么的脆弱,就像是井底的蛙,知道天有多高,却看不到天有多大,每天往上爬,却永远爬不出井口。
随着顶层阶及的越来越集中,别说中产阶及会被挤压了,顶层阶及都会大量的淘汰。
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纺锥形,两头尖中间粗,那么未来一定会变成三角形,而且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只会越来越小。
最后再说一句,不管目的何在,教育减负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,根本就是在甩锅,这就像是鼓励年轻人创业一样,完全是把包袱丢给社会,让大众来承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增长乏力带来的社会问题。
